西方有句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其中,感恩为幸福之首。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都是人们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有这样两位女孩儿,曾经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但在接过兴业集团的助学金后,他们不仅全身心的投入崭新的生活,更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行动回报社会。这就是积极参加东港团区委组织的“小草学堂”暑期助教活动的焦淑琳和迟文。她们或许不懂什么是大爱,但为了报答社会对他们的爱心资助,为了心中那一份饱满的感恩之情,他们放弃第一个大学暑假勤工俭学的机会,毅然走进“小草学堂”这个可以助力他人“圆梦”的地方,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在这个暑假绽放,将自己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和一些农村的孩子过一个多彩的假期,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一份小我里的大爱吧。 接过沉甸甸的助学金,她立志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焦淑琳是去年我集团资助的一位贫困学生。现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她清晰的记得去年8月21日上午,“情系贫困生•助力中国梦”2013年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兴业助学金发放仪式的场面。那天,她早早的起床,期盼着看到这个给予她资助的企业,期盼着看到企业好心的领导,也期盼着这份助学金开启的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于她来说,那天,她不仅仅是接过了一笔高额的助学费用,更是让她立下了“以后一定要做一位对他人有用的人”的人生目标。 回想起入学的这一年,兴业集团李俐萱总监的那句“尽自己的能量传递爱”的箴言始终激励着焦淑琳。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是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山区小学等社会活动,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人。充实的生活和积累起的点滴自信,让焦淑琳不再因为家庭贫困而深感自卑,反而内心渐渐升腾起一份自豪和骄傲,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因为这份资助变的美好起来,因为帮助他人的资历变的快乐起来。谈起自己的这种变化,她竟然觉得这很神奇。学校同寝室的舍友,也有三位是接受过社会资助的贫困学生,每每和她们谈起资助过自己的兴业集团,焦淑琳总是心怀感恩,她不停地介绍着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这个企业,眼中似乎都闪烁着一份憧憬。今年春天,焦淑琳还给我们写来了感谢信,向集团领导汇报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和感谢对她的资助。这个年轻女孩儿的心中始终心怀感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感激之情。 报名“小草学堂”志愿者,传递爱的机会来了 “我想以我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对我的帮助。”焦淑琳受到救助后,一直很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在得知家乡“小草学堂”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她第一个报了名。焦淑琳报名助教的这个“小草学堂”开在河山镇申家坡社区,可她的家住在西湖。为了不耽误教课,她早上5:30起床,6:20从家里出发,一般7:40—8:00就能到学校,还能提前准备一下。但是这种早出晚归让焦淑琳时常因为害怕坐不上车而倍感焦急。倔强的她就又在城里找了一份暑期兼职,这样就再也不怕坐不上车的孤独了。 迟文,就读于鲁东大学法学专业,也是一位和焦淑琳一样接受了兴业资助的大学生,她腼腆、羞涩,不善言语。但说起暑期的这段支教经历还是让她倍感自豪。原本想在这个暑假去打一份暑期工,自己挣些学费,帮父母减轻一下负担,在接到“小草学堂”支教的邀请后她有些为难了。一面是辛苦的父母,一面是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组织,但当她和父母说起此事,父母竟然毫不含糊的答应了。妈妈对她说:“我们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更应该去主动帮助别人。”这让迟文打消了一切顾虑,全身心的投入到“小草学堂”的助教活动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递爱。迟文说:“这一段暑期生活,让原本不爱说话的我变的更开朗了。通过和孩子的交流,和家长的交流,我的沟通能力、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能尽己所能的帮助身边的孩子增长知识,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暑假很快过去,“小草学堂”的孩子们会很快返回校园,而在这个夏天为之付出过努力的助教大学生们,也将开始自己全新的大学生活。相信她、他们,都会记住这个不平常的夏天,记住彼此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感恩这种文化素养、思想境界、生活态度或者社会责任在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传递出力量。 (文/王莉莉 摄影/张浩)